范宽秦川图
张伯玉殁后,同麻征君知几赋
乱山如马争欲前,细路起伏蛇蜿蜒。
秦川之图范宽笔,来从米家书画船。
变化开阖天机全,浓澹覆露清而妍。
云兴霞蔚几千里,著我如在峨眉巅。
西山盘盘天与连,九点尽得齐州烟。
浮云未清白日晚,矫首四顾心茫然。
全秦天地一大物,雷雨澒洞龙头轩。
因山分势合水力,眼底廓廓无齐燕。
我知宽也不办此,渠宁有笔如修椽。
紫髯落落西溪君,长剑倚天冠切云。
望之见之不可亲。元龙未除湖海气。
李白岂是蓬蒿人?爱君恨不识君早。
乃今得子胸中秦。作诗一笑君应闻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如万马相争,奔腾向前,山间的小路起伏不已,就像是长蛇曲折蜿蜒。
这秦川的山水画卷,就是那范宽的雄奇笔墨,这秦川的写意宏图,来自米家的书画之船。
画图中变化多端,开合巧妙,天机是那么完美齐全,墨色里或浓或淡,或隐或露,都显得那么清新鲜妍。
恍如那白云蒸腾,红霞荟萃,悄悄弥漫了数千里长天,竟使我身在画前,神游物外,如同置身在峨眉山巅。
巍巍的西山盘旋直上,青天也仿佛与它相连,尽把那九州收入眼底,不过是九点模糊的轻烟。
浮云未清呵夕阳已晚,我举头四望心中茫然。
全秦的天地浩无涯际,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物体,雷雨弥漫在广阔的空间,行雨的龙头高高抬起。
顺着那山脉呵分别那地势汇聚了水力呵造就这平川。眼中的原野那么辽阔,真让人无视富齐强燕。
我知道范宽,画不出这样的奇画,他哪有大笔,能如那修长的屋椽?
紫髯飘飘,高超脱俗,这就是潇洒的西溪张君,手持的长剑斜倚天外,头戴的高冠名叫切云。
我远望近观,都无法跟他心意相亲。虽然说,他是陈登,未除去湖海的豪气,
可知否,我也是>李白,并非山野的俗人?我景仰你,却遗憾没能与你早早地结识。
到如今,才见识了你那胸中之“秦”。作诗一笑,想来张君你也能听闻。
注释
范宽: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,陕西华原(今耀县)人。
秦川图:即范宽代表画作之一《秦川图》。秦川,古地区名,即今陕西、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,为陕西的粮仓。
张伯玉:即张钰,字伯玉。
麻征君知几:即麻九畴,字知几,莫州(治所在今河北任丘)人,能诗,正大三年进士及第,官至应奉翰林文字。征君,曾被朝廷征聘的隐者。
笔:手笔。
来从:来自,从……来。
米家书画船:米家,指北宋画家>米芾。
变化开阖:指画中用笔的变化多样和布局结构的彼此呼应。阖,关闭。
天机:造化的机密。
浓澹覆露:指画中墨色的浓淡变化和景物的隐显。澹,通“淡”。覆,本义为遮蔽,这里引申为隐约、隐现之意。
兴:兴起,蒸腾。
蔚:荟萃,弥漫,有文彩。
著我:把我放置在。著,放置,安排。
峨眉:山名,在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。
西山:指秦川以西的山岭,如太白山等,山势都极为高峻。
“九点”句:等于说“尽得齐州九点烟”。齐州,就是中州,指中国。九点烟,极写登高俯瞰时中国九州之小,就如同九个模糊的烟点。上古时代,人们把中国境内分为冀、兖(yǎn)、青、徐、扬、荆、豫、梁、雍九州,所以后来也常用“九州”来指代中国。
“浮云”句:古人常用浮云比喻朝中的小人,用白日比喻君王。作者写此诗时,蒙古正准备大举侵金。所以这句在写景之中,似乎也暗含了日光昏黄,山河黯淡的感慨。
矫首:抬头。矫,举起,昂起。
全秦:指战国时秦国统治的整块地盘,就是今陕西、甘肃一带。
澒洞:弥漫无际。
龙头轩:意思是说神龙昂首飞翔而行雨。轩,高起,高昂。
“因山”句:意思是说秦川平地是集中了渭水及其支流泾水、洛水等河流的力量冲积而成的。因山,顺着山脉走向。分势,分别不同的地势。
廓廓:广大空阔的样子。
齐燕: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。齐国在今山东一带,燕国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,都是在平原地区。
渠:他。
宁:岂。
有笔如修橡:意思是笔力雄健。修椽:长长的屋橡。修,长。
落落:形容高超不凡的样子。
西溪君:指张伯玉。
冠:动词,戴(帽子)。
切云:一种形状高耸的帽子。
“望之”句:据本诗中作者自注说,诗人在金宣宗元光二年(1223)到过河南郾城,张伯玉知道后,也没有尽地主之谊接待他,诗人当时很不满意。这里就是指此事而言。
“元龙”句:陈登,字元龙,三国时下邳人。后人用“湖海气”来形容人意气豪放,不拘小节。这里是用陈登来比张伯玉。
“李白”句:李白曾在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诗中写道: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”蓬蒿人,指安于田舍、胸无大志的人。这里诗人是以李白自比。
胸中秦:指《秦川图》是张伯玉的心肝宝贝。>
参考资料
- 1、郑力民译注·《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》:凤凰出版社,2011.05
创作背景
金哀宗正大六年(1229),张珏去世后,他的儿子拿出收藏的范宽《秦川图》请元好问为该画题诗。诗人睹奇画而思奇人,于是挥洒大笔,一气呵成此诗。
参考资料
- 1、郑力民译注·《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》:凤凰出版社,2011.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