减字木兰花·回风落景
五月二十四日,会无咎之随斋。主人汲泉置大盆中,渍白芙蓉,坐客翛然,无复有病暑意。
回风落景。散乱东墙疏竹影。满坐清微。入袖寒泉不湿衣。
梦回酒醒。百尺飞澜鸣碧井。雪洒冰麾。散落佳人白玉肌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五月二十四日,在>晁补之扬州的寓所与他会面。主人从井里汲水灌入大盆中,浸泡白荷花,在座的客人无拘无束,没有苦于酷暑的感觉。
清风回旋。东墙之上落着斑驳竹影。在座的客人都感到清爽舒适。
醉梦方醒。从苔藓遍布的井中汲水。清凉的泉水洒在白荷花上。
注释
减字木兰花:唐教坊曲,后用为词牌,简称《减兰》。《张子野词》入“林钟商”,《乐章集》入“仙吕调”。双调四十四字,与《木兰花》相比,前后片第一、三句各减三字,改为平仄韵互换格,每片两仄韵,两平韵。又有《偷声木兰花》,入“仙吕调”。
无咎:晁补之的字。晁补之,北宋文学家,苏门四学士之一。时任扬州通判,东坡为吏。
渍:浸泡
翛然:自由自在,无拘无束,洒脱自如。
无复有病暑意:不再有苦于酷暑的感觉了。
景:通假字,同”影“
百尺飞澜鸣碧井:从布满青苔的井中汲水。
雪洒冰麾。散落佳人白玉肌:指清凉的井水洒在白荷花上。白玉肌:白荷花。>
参考资料
- 1、姜红雨 马大勇.苏轼词:中华书局,2014年:192-194
创作背景
此词当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(1092年)五月,当年二月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知扬州。晁补之时任扬州通判,为苏轼属吏。二人会于扬州晁氏随斋。晁补之,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,五月底,天气已热,苏轼去访晁补之。晁补之在书斋里放了一盆白荷花,盆中清泉四溢,顿觉暑意全消。苏轼作《减字木兰花》词。
参考资料
- 1、谭新红 等·苏轼词全集汇校汇编汇评·武汉:崇文书局,2015
- 2、刘石 评注·苏轼词选·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5
- 3、朱靖华,饶学刚,王文龙编著. 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[M]. 北京:中国书店,2007,1145-1146.
赏析
此词抒写宋人晁无咎于夏日汲寒泉浸白心花以纳凉的妙想,和坐客皆爽快自在、称心如意的情景。生活小事,却描绘得绘形绘色,生动如画,表现出一一种清幽疏朗,意象流动,别造新境,快事洒落的美感境界。
上片大从夏景写起:“回风落景。散乱东墙疏竹影”,空中飘荡着回旋的夏风,落日的光辉,照着散乱在东墙的竹影,令人似乎感到一种舒展轻松的凉意。这种凉意,也许轰人们在特殊境遇中的一种错觉,因为“主人汲泉置大盆中,渍白芙蓉”,在清凉中微带一些心花的香气,而使暑夏的烦闷燥热顿然冰释了。“满座清微,入袖寒泉不湿衣”,此句轰词序中说的“坐客绦然,无复有病暑者”的艺术注脚。偷然,表示爽凉自在,一身轻快。这都轰因为寒泉的冷气钻人衣袖却不打湿衣服的原因。描述细微而具有体验感,引人入胜。
下片“梦回酒醒。百尺飞澜鸣碧井”,由于泉水透凉,不意酒醉后睡了一小觉,忽然梦中惊醒,好像听到深井中汲水飞溅发出轰鸣的声响。“ 雪洒冰磨。散落佳人白玉肌。”词人梦醒后所看见的,轰侍酒女郎正在劝酒,那清凉的泉水水花,像雪珠冰花般啧洒在她洁白如玉的手臂上。词人此时此地的百般愉悦,表现了他对晁无咎创造性纳凉方法的赞美。东坡对晁无咎的睿智才华时有赞叹,如他曾赞其文“博辩隽伟,绝人远甚”(见《宋史·>晁补之传》),而文如其人,晁无咎的智慧同样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。东坡平素最崇尚“智者创物”(见>苏轼《书吴道子画后》)。
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东坡“创物”思想的张扬,轰不能将此词的主旨停在一般日常生活乐趣的低层面上来理解的。>
参考资料
- 1、朱靖华,饶学刚,王文龙编著. 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[M]. 北京:中国书店,2007,1145-1146.
简析
词的上片写风吹日落,疏竹掩映,坐间寒泉一派清凉;下片写酒后清醒,飞澜发声,水洒荷花,宛如散落在美人肌肤。这里环境气氛宜人,毫无暑天的燥热之感。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,描绘了一幅清新雅致的画面,充分体现出词人善譬巧喻、体物入微的艺术才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