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河·和王潜斋韵

今日事。何人弄得如此。漫漫白骨蔽川原,恨何日已。关河万里寂无烟,月明空照芦苇。
谩哀痛,无及矣。无情莫问江水。西风落日惨新亭,几人坠泪。战和何者是良筹,扶危但看天意。
只今寂寞薮泽里。岂无人、高卧闾里。试问安危谁寄。定相将、有诏催公起。须信前书言犹未。

鉴赏

  写唱和之作,难度很大,因其既要步其原韵,严守原词的格律;又要在内容上与原词相呼应,束缚较多。但这首词,写得极具功力,与原词声气相应,珠联璧合,而且在内容上又较原词有发展,真是语意俱到,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唱和之作。

  词前段描绘了山河破碎、生灵涂炭的凄凉景象。而这完全是南宋腐朽的统治阶级造成的。词以一句饱含极度愤慨的话语开篇:“今日事,何人弄得如此!”这里的“今日事”,深刻总结了从北宋覆灭直至词人创作此词的漫长岁月里,所经历的无数历史变故与深重的国仇家恨,涵盖了靖康之变的耻辱、绍兴和约的屈辱,以及朝廷内部奸臣当道的种种乱象。这首词的开头和王词开头“天下事,问天怎忍如此”相比,感情更加强烈。用语更直截了当。王词是在问天,显得委婉曲折;曹词则在问人,矛头直指昏君佞臣,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。“漫漫白骨”四句写由于统治者忽视国事,任由外敌侵扰,导致国家陷入动荡,无数生命消逝,白骨累累,覆盖广袤的原野,万里河山寂静无声,月光清冷地照耀着荒芜的芦苇丛。“漫漫白骨蔽川原”这一典型细节,形象地概述了战乱死人之多,景象之惨。这句是从>王粲《七哀诗》中所写的“出门无所见,白骨蔽平原”句变化而来的。“关河万里寂无烟,月明空照芦苇。”进一步写战乱造成的惨象:万里关山,寂无人烟,冷月高悬,鸡犬星散,到处是死一般的沉寂。正像>曹操《蒿里行》诗所写的: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”这种情景该引起人们多少的感慨。作者不需要明说,而让读者去回味,去联想,去领会。这样写既形象,又含蓄。

  中段鞭挞了偷安半壁的南宋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,昏庸误国。“谩哀痛,无及矣”这一句,既是对前文“恨何日已”情绪的深化,也与王词的“千古恨,吾老矣”相呼应。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,江水是无情的,所以词人说不要问无情的江水,但实际上还是问了。一问“西风落日惨新亭,几人堕泪?”通过这一问,揭露了统治者苟安江左,不思收复失地,现在连在新亭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民之泪的人都很难找到了。这两句语极沉郁,东晋士人南渡后,周顗等人尚因西晋灭亡,山河破碎而流泪,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很少了。二问“战和何者是良筹?”偷安半壁的南宋统治者,在临安这个销金窟中沉醉,误国误民,连如此重大的问题都无法决断,只能无奈地将一切归咎于“天意”,以“抚危但看天意”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。既然当朝者不能决策,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。

  后段写爱国志士的遭馋被黜,和作者对友人王埜的希冀。“只今寂寞数泽里”和王词“只今袖手野色里”相映照,写志士的遭馋被黜。“试问安危谁寄?定相将,有诏催公起。”这里作者直接动员王埜出山,干一番事业。王埜在词的结句中写“绝域张骞归来未?”对未来既存在希望,亦存有怀疑。曹豳则要王埜相信“绝域张骞”会归来的,这就是王埜的东山再起。从中看出曹豳是很赏识王埜的才能的。认为他有相将之才,相信他能成就一番事业。>

参考资料

  • 1、贺新辉.全宋词鉴赏辞典.北京.中国妇女出版社.1996.1217-1218
曹豳

曹豳

宋代

曹豳(bīn)(1170-1249)字西士,号东亩,一作东猷,温州瑞安(今属浙江 )人。嘉泰二年(1202)进士。授安吉州教授,调重庆府司法参军,改知建昌。绍定六年(1233 ),擢秘书丞 ,兼仓部郎官。端平元年(1234 ),除浙西提举常平,移浙东提点刑狱。嘉熙初,召为左司谏。与王万、郭磊卿、徐清叟俱负直声,时号“嘉熙四谏”。嘉熙三年(1239),知福州,以礼部侍郎召,为台臣所沮,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。淳祐九年卒,年八十,谥文恭 。刘克庄为撰神道碑(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卷一四四),《宋史》附《曹叔远传》。《全宋词》辑其词二首。 ► 2篇诗文► 0条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