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岭南竹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岭南人,面对竹子应感到惭愧不安。(他们)吃的是竹笋,盖房子用的是竹瓦,载着他们的是竹筏,烧火煮饭的柴用的是竹枝,穿的是竹皮,书写用的是竹纸,穿的是竹鞋,真的可以说是一天不能没有这位君子啊!
注释
岭南:五岭以南,即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边境一带。
庇:遮蔽。
爨:烧火煮饭。
赏析
东晋王子猷“何可一日无此君”(语见《世说新语》)之语一出,便成为历代爱竹之士的口头禅。子猷爱竹,在于竹绿叶萋萋、秀美多姿,在于竹怀愁含怨、情韵绵邈,在于竹劲挺有节、凌霜不凋。而后世文人的咏竹篇亦多不脱于此,像唐令狐楚的“斋居栽竹北窗边,素壁新开映碧鲜”(《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》),唐>李峤的“高簳楚江濆,婵娟含曙气”,“谁知湘水上,流泪独思君”(《咏竹》),唐>许浑的“萧萧凌雪霜,浓翠异三湘”等。在他们眼中,竹如含愁幽人,如隐逸高士,总是那么优雅脱俗。
可>苏轼所谓“一日不可无此君”则独辟蹊径,着意于竹之可“食”、可“庇”、可“载”、可“爨”、可“衣”、可“书”、可“履”的实用性价值,竹也就由超脱走向凡俗,由梦幻走向现实,由可赏走向可用,简直成了岭南人的“衣食父母”,却并不为人所贵,故而苏轼说“岭南人当有愧于竹”。著此文时,苏轼被贬惠州,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遭贬。普通平凡的“岭南竹”同样寄托着他沉重的身世之感“岭南竹”尚可物尽其用,而“奋励有当世志”的苏轼却远贬僻地,不为所用,悲哀啊!同时,苏轼将岭南竹写得那样有生活气息,正反映了他的达观和对现实的执著。>
参考资料
- 1、品诗文网.《记岭南竹》
简析
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岭南人与竹之间的密切关系,表达了作者对竹的深厚情感与敬意。文中通过列举竹在岭南人生活中的多种用途——作为食物、建筑材料、交通工具、燃料、衣物材料、书写用纸、鞋履等,强调竹对于岭南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性,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。末以幽默而深情的口吻,表达了岭南人对竹的依赖与赞美。全文展现了竹的实用价值,也寄托着作者沉重的身世之感:“岭南竹”尚可物尽其用,而“奋励有当世志”的自己却远贬僻地、不为所用,何其悲哀;同时,文中将岭南竹写得那样有生活气息,正反映出作者的达观和对现实的执着。